行业新闻
当前位置:主页 > 古董新闻 > 行业新闻 >

邛窑:中国彩绘瓷发源地

关键词:行业新闻

日期:2023-03-06 18:09作者:admin
我要分享

  新时代之蜀我传奇

  邛窑那些事儿1

  【编者按】

  “沉睡上千年,一醒惊天下!”中科院院士、中国高校“科技考古系”创始人朱清时先生曾经对邛窑以及邛瓷如此评价。在他看来,邛窑的发现之所以惊动世人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历史文献中鲜少有关于其记载,仅有只言片语透露其存在痕迹。譬如,《民国邛崃来县志山水志十五》有《十方堂》条:“十方堂,佛庙也,在南河岸……水泻沙崩,多出密器,未见文载。”

  这段沉寂了上千年的历史,究竟在泱泱八个世纪中闪耀过怎样的光芒?它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,会在黄土之下低喃自语,最终为世人所知晓?

  5月18日,是“世界博物馆日”。那一天,邛窑遗址公园将开园迎客,向世人展示其灿烂光辉的陶瓷烧制历史。开园之前,华西都市报—封面新闻记者亲自前往邛崃,去到邛崃邛窑遗址公园,感受千年前邛瓷的跳动;随后又采访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,陶瓷考古研究室主任黄晓枫,听她娓娓道来邛窑那些不为人所知的暗号。

  □它埋藏在漫山遍野的青草之下,无数历史过客匆匆走过,鲜有人知道荒芜之下的秘密。

  □它,就是邛窑。邛窑不仅是四川古代最大的青瓷窑系,也是西南地区最早的一批民窑。

  籍籍无名 一醒惊天下

  邛窑:中国彩绘瓷发源地

  瓷塑人物

  邛窑,是我国著名民间瓷窑之一,器物有各种盘、碗、罐等日用器皿,其中以丰富的小瓷俑最为生动形象,以创造了陶瓷省油灯而闻名全国。

  邛窑创烧于南北朝、盛于唐五代,衰于宋。邛崃境内的窑火,燃烧了八个多世纪,烧出了声噪一时的“邛三彩”,也燃出了邛窑独有的彩绘瓷工艺。

  不仅如此,邛崃境内还有着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最大的龙窑。邛窑不是某单一窑址之专名,而是彼此关系明显、连续性也很清楚的多处古瓷窑遗址的总称。

  它包括:南河十方堂、固驿瓦窑山、西河尖山子等七处古瓷窑遗址。

  改写历史

  独创釉下双彩技艺

  彩绘盆

  八百多年的窑火熄灭之后,南河之滨沉寂为一片农田,无人知晓暗藏其中的玄机……邛窑再度为世人所瞩目,应始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叶。当时,被人们偶然发现的邛窑瓷器流传到成都古董市场,逐渐受到好古者的关注,最终现出身形。籍籍无名,而一时轰动四方。用“深藏不露”来形容邛窑,还真是一个蛮贴近的词语。

  邛窑的发现,可以说是改写了中国古陶瓷史。

  譬如,在南河十方堂邛窑遗址中发现出了40多米长的龙窑,据专家考证,该烧造时代为南朝到南宋时期。过去,古陶学界认定“唐以前没有超过30米的窑炉”,而邛窑中所挖掘出的遗址,修订了这一结论。当然,邛窑带给众人的惊喜,绝不仅仅于此。

  邛窑最为业界津津乐道的,还是其瓷器上所绚丽夺目的色彩。邛窑彩瓷,釉色鲜艳,其中蕴含的是高超的釉下彩技术。釉下彩是邛窑最具特色的装饰工艺,在隋朝时开始出现,入唐以后大量增加。其方法为:用色彩在已成型晾干的素胚上描绘,然后罩釉,入窑烧造。

  考古发掘中,邛窑遗址曾出土过一件联珠纹釉下彩绘器,比《中国陶瓷史》认定的中国釉下彩生产最早的湖南长沙窑,早将近两百年左右。所以不少学者认为,邛窑成为中国已发现的生产釉下彩瓷的最早窑堡,以及中国彩绘瓷的发源地。

  瓷塑乌龟

  对于这个推证,黄晓枫有着更为严谨的解释。她说:“准确说,邛窑是釉下双彩瓷器的发源地。因为从生产的时期而言,长沙窑的釉下双彩,应该是在唐代中期前后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,它将技术运用的非常广泛。并且长沙窑所生产的瓷器,在唐代中期到晚期向外销售,产量和影响力都很巨大。所以,我们见到的长沙窑中彩绘瓷的出现应该是唐代。而在邛窑,我们推证到应该是隋朝到唐代早期,邛窑就出现了这种釉下双彩的装饰。这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釉下双彩的装饰,并且同类型的器物我们并没有在长沙窑中看到过,所以邛窑的彩绘瓷是比长沙窑要早的。”

  说来也奇,除了彩绘瓷到底是起源于哪地的争论,邛窑与长沙窑的缘分还不止于此。长沙窑作为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,又名铜官窑。比较邛窑和长沙窑会发现,两者除了使用的制瓷粘土和釉料由于分别来自两地而各有区别外,无论是窑炉、窑具,还是施彩技术、装饰方法、工艺流程,以及产品的种类、形态、色调,都毫无二致。如果将两窑的产品混放一起,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。有趣的是,还有专家把邛窑和长沙窑比作“姐妹窑”。

  当然,黄晓枫也感叹,两者间的相似之处实在是太多了。“很多人都会问,是长沙窑影响邛窑,还是邛窑影响长沙窑。我觉得这个问题,从学术上而言是没有直接证据来佐证。可以说这两类窑是互相影响的。但是在一定程度而言,邛窑吸收其他制作工艺的能力十分强,同时,它也会向外辐射它独有的影响力。”

  邛三彩

  本土瓷器的“贵族产品”

  三彩小碗

  纵观邛窑瓷器,雕塑艺术品特别多,例如各类大小动物,胡商俑、武士俑、劳作俑、侍女俑、役仆俑等形象都用雕塑手法作出,就是一些实用生活用具、文房用具、储盛用具等雕塑艺术的作法也处处可见。

  邛窑中一件件色彩鲜艳的瓷器,改写了《中国陶瓷史》中对于彩绘瓷发源地的论证。与此同时,“邛三彩”的发现,则代表了邛窑釉下彩瓷的最顶尖的技艺水平。“中国陶瓷史上,邛窑的器物唯一一个有自己的名称的,就是邛三彩。邛三彩代表着当时邛窑极具特色的器物生产,也是邛窑产品中的高端产品。”

  想必对于唐三彩,大家早已不陌生,其声名远播中外,成为盛唐时期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的代表之作,并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在唐三彩夺目的光芒之下,邛三彩并没有显得黯然失色。在考古界,有着“北有唐三彩,南有邛三彩”之说。鲜为人知的是,邛窑的邛三彩有其独具的特色:高温、无铅、釉下彩。并且其制作的精良程度之高,高端的邛三彩曾作为贡瓷出入宫廷。

  三彩香炉

  1993年在邛崃市邛窑唐代民居建筑遗址,出土过一件五代时期的莲花纹盘印模,背面刻着“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样,杨全记用”十五字环读铭文。印模的出土,说明邛窑曾在五代时期为皇室烧制贡瓷。此外,成都五代时期王建墓出土的随葬瓷器中,邛窑产品占有相当比例。可以看出,“邛三彩”曾是本土瓷器的高端产品,主要供古代宫廷、上流社会等使用。

  “这件莲花纹盘印模,是中国陶瓷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官用实物件。唐五代时期没有官窑,但是有官样。官样是官府在这个地方制样,通俗讲,就是所制作的器物要按照我这个样子来生产。它可以视作宫廷、官府对邛窑的陶瓷生产进行了介入,但是还谈不上系统管理。值得注意的是,官府之所以会在这里制样,表明是一定建立在这个东西是邛窑本地最好的产品基础上。而这件官样,从其外形特点来看,就是一件邛三彩的器物。我们可以得出结论,邛三彩作为邛窑彩绘瓷中的高端瓷器,应该是被当时的皇室所使用。”黄晓枫推测道。

  不光如此,从邛窑的几处遗址中也可知晓,当时邛三彩以色彩鲜艳、釉色明亮著称,所使用的人群层次都较高。“目前邛三彩出土的地点,在龙兴寺遗址中有发现。当时的寺庙,应该是使用高端瓷器的场所。邛三彩的使用,都跟它所使用的场所规格比较高有关系。可以看出,当时的邛三彩,制作的非常的精良。”

  那么,相对于如雷贯耳的唐三彩,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不同?在早期的一些资料显示中,不少学者认为,邛三彩作为一种高温瓷器,其烧造的温度远高于唐三彩,要在1200℃以上高温一次烧成。但是,黄晓枫的一席话又修正了这种说法。“这是以前的误解,最开始人们将邛三彩称为高温三彩,但是到后来的科学检测中发现,两者一样用的是二次烧成,工艺流程是非常接近的,只是在外观上有很大的区别。邛三彩更多的是被作为实用器在使用,比如壶、盘、碗、香炉等。而唐三彩泽作为随葬品,俑类较多,大家所看到的唐三彩俑,可能大部分都是埋葬在墓中的,不是作为的家中的陈设器物使用。”

  “邛三彩可以定义为邛窑独有的产品,除了邛窑之外,没有任何的窑场生产过邛三彩。”虽然在战火纷飞中,邛三彩同邛窑一同被淹没于尘土之中,落寞于时光流转间。但是,就是典籍鲜有记载,仍无法抹灭其在历史长河中曾摇曳生光,上演一出火与土的完美融合。

  省油灯

  陆游点赞的“环保神器”

  省油灯

  “书灯勿用铜盏,惟瓷盏最省油。蜀中有夹瓷盏,注水于盏唇窍中,可省油之半。灯檠法,高七寸,盘阔六寸,受盏圈径二寸半,择与圈称者。”这是《陆放翁全集·斋居纪事》中对于一件来自邛窑器物的记载。

  试想下,到底是怎样的奇物,连大文人陆游都禁不住赞叹道其精妙之处,并将其记录在册?这,便是来自邛窑的智慧结晶——省油灯。

  1170年,陆游从临安来到四川,并在此度过了一段逍遥愉快的日子。他将在四川的日子悉数记下,写成了诗歌。据历史记载,陆游客居四川的时候,曾担任邛州天台山崇道观的主管,所吟诗歌中,涉及邛崃的达22首之多。

  在邛州天台山,陆游见到了在别的地方不常见的“夹瓷盏”油灯,也亲自使用。所以,陆游专门记述了它的使用方法,而且认为将这种灯盏放到高七寸的灯台上效果更好。除此之外,陆游对于看书,还得出了一套经验。他在《斋居纪事》中称:使用蜡烛看书:“必令粗而短,勿过一尺,粗则耐,短则近”;使用油灯看书:“勿用铜盏,惟瓷盏最省油”。

  省油灯,可谓邛窑瓷器中极富工巧的器皿,无它不仅是邛窑工人的一项伟大的发明,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人的智慧。“省油灯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水蒸发降温的原理降低油温,减缓油的燃烧速度,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。我们可以看到的省油灯,可能初看与普通油盏一样,但它的碟壁是一个中空的夹层、碟壁侧面有一个小圆嘴,用来向夹层中注水,由此来降低油的温度。”邛崃邛窑遗址公园中,邛窑临展馆的讲解员廖禹寒向记者介绍道。

  “而且人们曾做过一组实验,在相同的油量之下,同时点燃普通灯具与省油灯,省油灯可以多燃烧15分钟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组数据表示,省油灯相较于普通灯具,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油。”廖禹寒说。

  俗语常道:“这人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”,以此略带贬义地评价道一个的人不好对付。却不想,省油灯作为一种极具科学原理的器物,成为了邛窑历史上闻名于外的代表之作。“这可能,也是咱们历史上较早出现的’环保’用具了,看来咱们蜀地的古人,还是很有节能的意识。”廖禹寒说道。

  除了省油灯之外,展柜内一排栩栩如生、姿态各异的瓷塑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。

  只见这些不到一指长的瓷塑,却个个塑造的生龙活虎,细节之处令人赞叹。“邛窑瓷塑艺术始于唐,盛于唐五代,结束于宋。它以个体肖像进行塑造,集刻划、雕、塑三种手法表现形体。”廖禹寒介绍道其的历史内涵。“这一系列瓷塑呢,是作为小朋友们的玩具,这也可以间接地说明,当时咱们四川人民的生活还是相当富庶。因为如果经济没有发展的话,是很难有这样的消遣之物的。”廖禹寒说。

  而在黄晓枫看来,瓷塑的出现,则代表瓷器的生产逐渐开始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。“瓷器作为商品,有需求就会生产。而这种瓷塑,就像是新的产品一样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中。在一般的老百姓中,接受度也很高。”

  值得一提的是,所展出的瓷塑器物繁多,不仅有小狗、小乌龟等动物类,也有着人物和神物的种类。并且,其中一件瓷塑中人物所穿的衣饰颇有亮点,不像是四川本土的穿着特色。

  “我们可以看到,那个小人所穿的衣服,具有当时胡人的特点。所以,能够证明当时四川之地的文化交流,也十分的兴盛。不仅如此,邛窑雕塑具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,凸显地域文化的鲜明个性。”

  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

  举报/反馈